第四百七十一章 规矩与由来(4 / 7)

买宋 参见大总管 7645 字 2021-04-23

出现了演员在表演上专攻某种门类的趋向,标志着杂剧艺术的成熟”的观点。

相较于杂剧优伶的研究,对宋元时期的另一剧种戏文优伶的研究则显得薄弱。

像是钱南扬的戏文概论演唱第六第一章书会与剧团中论及剧团规模与演员社会地位等情况,第三章演唱中论及演员演出的几种形式勾栏演唱、唤官身和请旦。

其中最为重要的论述内容为戏文演出团体的人数与古剧的同异。

作者指出剧团人数,时代愈古则规模愈到了南宋时期供奉内廷的皇家剧团也不过五到人的规模。

按照常理来说,戏文规模较大,剧团人数似乎因该多一些,然而如果考察戏文三种和琵琶记的登场人数及剧本中对“改扮”的多出记载,可以发现戏文剧团充其量不过十余人,比古剧大不了多少。

另外,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一书的第三章第五节亦专论元代的戏曲艺人,主要依据夏庭芝青楼集对女艺人的载录对梁园秀、曹娥秀、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等优伶的容貌、擅长和生平进行了简略介绍。

亦根据如南村辍耕录等笔记史料以及文人赠序略涉了一些元代男性优伶的情况,并从衣着、婚姻、“唤官身”等演出活动、称呼、出路等方面论证了元代优伶身份地位之低下。

还有谭帆优伶史第一章第六节宋元路岐人分民间优伶和官方优伶略述了宋元戏曲优伶的状态,并指出官方优伶与民间职业优伶之间保持有一定的联系,宫廷举行大规模演出活动时需要从民间抽调大批艺人。

孙崇涛、徐宏图戏曲优伶史中有数章专门论述宋金元时期优伶史貌两宋诸色路岐人一节将两宋路岐归为杂剧艺人、说唱艺人、歌舞与歌舞戏艺人、傀儡戏与影戏艺人等几类,认为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金元行院与路岐一章对金元的院本艺人和杂剧路岐的流动性、民间化的生存状态及其所作出的重要艺术贡献进行了阐发元明戏文子弟一章讲述了元明时期戏文子弟从业余到专业、从城市到城乡、从南方到北方的流变行迹及其持久的民间性和本色当行的传统。

包括专论宋金元时期优伶的有王宁2003年出版的宋元乐妓与戏剧一书。

这部书是王宁博士论文宋元乐妓研究的下篇,从前代学者或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的娼妓研究入手。

追讨了宋元乐妓对戏剧进化以及戏曲形成的作用与贡献,由宋金杂剧伎艺形式的研究入手,辟出乐妓对杂剧的加入、乐妓与宋金元戏曲的扮演、乐妓对宋金元戏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等视角,十分重视文献文物等资料,多用统计数字说话。

如第一章基于乐妓问题对宋金杂剧伎艺形式的研究论述了从金院本到宋金杂剧的伎艺形式第二章乐妓与宋金杂剧题材中的女性从题材角度入手,论证了“妓女剧”的出现使得乐妓参与杂剧的演出不仅仅具有逻辑上的必要,更具有形象塑造方面的便利。

二第三章乐妓与宋金元戏剧扮演从宋前的“装旦”与“n”说起,认为宋金时期女性参与戏剧的复杂局面以及乐妓对杂剧演出的染指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由此可见,当一种新的综合性伎艺形式开始规模化进入社会生活时,伴随着伎艺的融合,原来各自独立的演艺队伍也发生着分化、混合和重构。

至于第四章乐妓与歌舞、戏剧表演的本色倾向从多个层面探究了戏剧“本色”论生成的原因,包括男权文化、乐妓与文人的亲和关系、歌舞和戏剧在伎艺形式上的一致和相通、演员材质和伎艺的一致性要求等。

也正是由于对明清两代戏曲优伶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且由于笔记史料相对充足,这一部分的研究也较为深入,著作论文均多针对不同剧种而分专题论述。

像是1936年出版的王芷章清代伶官传延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