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规矩与由来(3 / 7)

买宋 参见大总管 7645 字 2021-04-23

得注意的是作者指出唐戏演员可分为优伶与非优伶两类,非优伶类列出帝王、臣僚、纨绔、军卒、和尚五类,对演员第一身份的界定甚为谨严。

并指出n于唐为盛,故列为专目,指出我国表演全能戏剧之真正n,乃是至唐踏摇娘而始著。

另外,谭帆还在优伶史中唐代梨园弟子一节和孙崇涛、徐宏图戏曲优伶史中唐五代梨园弟子一节亦有所述,孙徐二人著作中分“初唐散乐的发展”、“盛唐梨园弟子的繁盛”、“中唐艺人的转变”、“晚唐优伶的演进”、“五代伶官的际遇”五部分对唐五代优伶发展历程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

至于对宋金元时期优伶的研究,在断代戏曲史以及分体戏曲史中多有涉及,且有王宁宋元乐妓与戏剧一书专论之。

对宋金杂剧优伶的研究,如薛兆瑞宋金杂剧史第六章宋代戏剧文化第一节宋代杂剧演员分宫廷、官妓、家乐、乐户四个方面对宋代笔记史料中所零星载录的优伶状况进行了爬梳。

第十章金代戏剧文化第一节金代戏剧演员分三期简述了金代优伶史,前期教坊“借才异代”,以北宋和辽国艺人为主中期金国培养的教坊艺人开始展露头角。凤霸天下之嚣张小邪妃

末期有魏、武、刘三优驰名天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言“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泛。至今乐人仍宗之。”

另如徐宏图南宋戏曲史第三章第五节论及宋杂剧的演唱,设一小节专论“杂剧演员”,梳理了武林旧事、梦梁录等中所载录的诸多教坊杂剧艺人和民间杂剧艺人,认为杂剧演员往往一专多能。

第四章第五节论及南戏的表演,设一小节专论“戏班与演员”,据武林旧事、梦梁录、都城纪胜、云麓漫抄等笔记以及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等南戏文本梳理了当时戏班和演员的多种名称,并总结了当时戏班人数不多,每种角色只有一人故而演员务必兼演多个角色的状况。

对元杂剧优伶的研究,如李春祥元杂剧史稿一书虽侧重于介绍元杂剧作家作品,对舞台演出并不甚重视然而其第十一章则着眼独特,专写张国宾及其他艺人作家。

根据天一阁录鬼簿的记载,略述了赵敬夫、张国宾、花李郎、红字李四位艺人杂剧作家的作品,尤其以介绍张国宾合汗衫、薛仁贵为主。

作者最后得出对张国宾这位艺人杂剧作家的评价曰“他出身在农村,生活很贫苦,略有文化知识,喜爱杂剧艺术后入城市,因有一定文化和精于杂剧艺术而做了教坊管勾。s”

“由于他植根于农村和市井生活,和社会下层人民保持有密切联系,常常从他们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社会生活,因而对贫苦百姓怀有深切的同情,对贫而有志、凭本事博取功名富贵者予以赞扬,对富而好施者给予肯定,对忘恩负义、夺人之功者予以鞭笞。”

“他有鲜明的善恶是非道德观和进步的历史观,在元代杂剧史上,他应该占有一席地位。”

然而,需要说明,或许由于作者之侧重点并不在表演的缘故,对优伶剧作家的论述与对其他类型剧作家的论述无甚不同,似未能注意到其身份之特殊性并加以强调。

包括陈万鼐元代戏班优伶生活景况中亦专设一小节论杂剧演员作家,列出了赵敬夫、张国宾、刘耍和、花李郎、红字李二、春牛张、刘世昌、程继善等演出兼创作的书会“才人”。

季国平元杂剧发展史一书侧重于展现元代杂剧的实际演出生态,因此涉及优伶处颇多。

如第三章大都杂剧的繁荣中京师名伶谱一小节以及第六章杭州杂剧的繁荣中杭州名伶谱一小节,均是考青楼集以及元人诗词曲文的有关记述辑出。

可见作者十分注重将演员表演纳入杂剧形成过程中加以观照,如写到大都名伶南春宴“长于驾头杂剧”时,便提出“大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