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望子与幌子(3 / 5)

买宋 参见大总管 10123 字 2021-04-23

于响器广告,在明清时期也是形形色色,花样繁多。祥符县志九卷“市集”、“行货”记录了明清时开封小商贩用响器做广告的情况

有摇小鼓,两旁自击,卖簪珥、女笄、胭脂、胡粉之属者有鳞砌铁叶,进退有声,磨镜洗剪刀者。

有摇郎当,卖彩线绣金者有小旗招展,携巾箱卖零星绘帛者有阁阁柝声,执杓卖油者有拍小铜钹,卖豆沫者。

有驱珊辘小车卖蒸羊者有煮豆入酒肆,撒豆胡床,以求卖者有挑卖团圆饼、薄夜即馒头、牢丸即汤圆、毕罗即馍馍、寒具即馓子、萧家馄饨、庾家粽子,如古人食品之妙者。

有肩挑卖各种瓜果菜者有入夜击小钲卖饧者,有悬便面于担易新者有求残金笺扇等器熔出金者有买肆中柜底土,及掏市沟刷街泥以搜遗钱银屑者。

又有攒花于筐,灿然锦色,卖与人种植者。往来梭织,莫可殚记。

同时明末清初的如梦录“小市纪”第八中也记载了明清时期开封小市上常有“惊闺”、“惊绣”两种广告响器。

“惊闺”由八块二寸多的长方铁片组成,缀有皮条,用手摇,声音便连绵不绝“惊绣”的形状像小播鼗鼓,俗称拨浪鼓或货郎鼓,是一种卖花线用的长柄摇鼓响器。

北京地区的“响器”广告也是花样繁多,有敲打、吹奏、摇晃等形式,发出特殊的音响来吸引人注意。

这些“响器”都是些特殊的广告道具,俗称“货声”。

各行各业的小商贩及手艺人都有自己的“货声”,而且各有各的韵律和音调。

推车卖酱油醋的,多以敲梆为标志锔锅锔碗的,以家什担子上悬挂的铜盆铜碗摇荡击撞的声音为货声磨剪子磨刀的或以口头吆喝的“磨剪子来呛菜刀!”或以手摇“手串铁板”俗称“三片铁”作为货声卖白麻糖的小贩,在颈上悬吊一个装有麻糖的盒子,左手拿着铁片叶,右手拿着敲糖的小锤,敲击作响,叮哨的声音远近都能听到。

像是老北京城里有一种“打小鼓的”,他们是收购旧货的小贩,用的响器是一种直径像银元大小的小鼓,用一根细藤条敲打。

“打小鼓的”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夹包打硬鼓的,他们身穿长衫,夹个布包,专门到大宅院里收购金银首饰、各种宝石玉器、书画古玩、细软皮货。

他们的主顾都是些破落潦倒的官宦富绅子弟,时急着用钱,又要顾全脸面,不好意思把家里的东西拿到晓市上去卖,于是就把“打鼓的”叫进内宅做交易。

由于这些人大都住在深宅大院里,而小贩用的硬鼓发出的声音非常清脆,才能使深居内室的主顾听到。

另一类打软鼓的收购的是真正的废品,他们身背大筐,收购一般居民的旧物品,像碎铜烂铁、旧衣破鞋、废旧书刊报纸、瓶罐玻璃等物品。

他们打的鼓的鼓心略大些,发出的声音也不如硬鼓那么清脆,但住在小四合院内的主顾大都能听到。

硬鼓和软鼓发出的声音有细微的区别,听就能辨明小贩的种类。

据杭俗遗风记载,杭州的鱼船多来自宁波等入海口,由于路远天热,鱼都放在冰内冻着。

无论何时到达卸鱼的码头,江边都设有冰鲜行,那里雇人肩挑大锣,大锣的一头挂一盏大灯笼,写有冰鲜行的字号。

如果有一只船到站,便敲锣两下,两只到站则明清时期的广告敲三下,通知各行贩拿去贩卖。

开始的时候白天鸣锣是犯禁的,后来政策宽松了也就不分昼夜了。

每当锣一响,人们便知道有多少鱼船到站,这种广告形式简洁生动,既传达了信息,又便于人们接受。

总之,这些行业之所以要用响器作为广告手段,其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一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需要整日不停地吆喝,为减少嗓音的疲劳而改用响器二是某些特殊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