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望子与幌子(2 / 5)

买宋 参见大总管 10123 字 2021-04-23

宣传效果。

另据清光绪年间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伏暑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叫卖曰冰核音胡儿,七月中旬则菱芡菱角和芡实,芡实又叫鸡头已登,沿街叫卖曰老鸡头,才下河!”有的小商贩的叫卖声长篇大套。

北平俗曲杂银嵌换钱中描述,清代北京一个收杂货的小商贩,能把所要收买的一百多种旧货名称串成诗,一口气吆喝出来。

吆喝广告一般都简短高亢,直截了当地把所卖物品喊出来。

唱卖广告却不一样,要将吆喝声艺术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有的还合辙押韵、悠扬动听。

凡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物、民俗掌故、神化传说、历史轶闻,都能被随性配上曲调唱出来。

例如,明代江苏吴江人史玄的旧京遗事记载当时北京小商小贩的唱卖活动时说“京城五月,辐凑佳蔬名果,随声唱卖,听唱一声而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担市也。唱卖麸,旧有四句,比叶成诗,巡城者加之以杖。于今惟卖麸者一声,而他物重叠,其词不止一句。盖此以曼声为招,彼以感耳而引。岂市之变端亦随俗为迁徙耶。”

又有“京城三月时桃花初出,满街唱卖,其声艳羡。数日花谢将阑,则曼声长哀,致情于不堪经久,燕赵悲歌之习也。”

由此可以看出,唱卖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

当然,也有的小贩为吸引人,往往别出心裁,如“有人卖盆,则学老鹳打架,先叫早,后争窝,末像群鸦对谈,嬉笑怒骂中有解和意。无不笑者。”

这些逗趣的叫卖词,不但能让人会心一笑,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购买。

另外,清光绪年间人蔡绳格编著的一岁货声钞本也记载了大量的唱卖声,其中对卖小吃及鲜果的小贩有这样的记录

卖画的画棚有这样的唱词“买的买来捎的捎,都是好纸好原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臭虫他一见心欢喜,今年盖下了过年的房”

五月中卖桃的“樱桃嘴的桃呕嗷噎啊这里说明一下,文后小点不是省略号,而是表示重其音,像其长声与余韵,下文也一样。

卖硬面饽饽的“硬面唵,饽啊饽”

卖花生的“脆瓤儿的落花生啊,芝麻酱的一个味来,抓半儿空的多给。”

卖晚香玉的“哎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来,一个大钱十五朵。”

七月卖枣的“枣儿来,糖的渍哒喽,尝一个再买来。哎,一个光板喽。”

十月卖海棠的“秋的来红海棠来,没有虫儿来黑的来糖枣儿,没有核来。又曰栗子味的白薯来,是栗子味的白薯来”

粥铺卖粥的“喝粥咧,喝粥咧,十里香喝热的咧。炸了一个焦咧,烹了一个脆咧,脆咧焦咧,像个小粮船的咧,好大的个儿咧。”

“锅炒的果咧,油又香咧,面又白咧,扔在锅里飘起来哩,白又胖哩,胖又白咧,赛过烧鹅的咧,一个大的油炸的果咧。水饭咧,豆儿多咧,子田原汤儿绿豆的粥咧。”

而卖萝卜的“萝卜赛梨嘞辣来换!”

卖金鱼儿的“哎大小金鱼来!”

卖樱桃的“小红的樱桃,快尝鲜!”

卖白薯的“栗子味蒸白薯咧!”

由于小商贩们来自天南地北,乡音乡味浓厚,所以这些唱卖声听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浓重的乡音本身就是一种商品的活广告。

久而久之,有些非产地的小商贩专门学其商品产地的地方口音来吆喝,开始是为显示或标榜其产品的正宗地道,后来就逐渐成为了一种行业的惯例,形成一种特殊的叫卖习俗。

商贩们根据买主的心理,将商品的特点一下子喊出来而听惯了这些叫卖声的人们,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可以仅凭这些独特的音色、调式,甚至尾音,就分辨出叫卖商品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