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回(1 / 3)

封廉见状,自觉太严厉,又拉过封云川,与他说些旁的,"爹要出去打仗,你在家乖乖听话,与德麟专心念书,等我回来。"

"嗯,"只默默点点头,封云川未再说其他。

看出他不欢迎自己,雅尔檀告了辞,转身离去,却不想,竟被封云川追了上来,小声问她要那平安符。

"把它给我罢!我会将它悄悄塞进我爹的包袱里。"

雅尔檀喜出望外,"那可真是多谢你了!云川你真好!"

"不客气,"才五岁的封云川却像小大人一般,就连笑容也是浅浅的,"反正我也希望爹能平安归来,但愿这平安符有用。"

既有云川应承,雅尔檀的苦心总算没有白费。

八月,乾隆任命福康安为主帅,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大臣,舒亮、普尔普为领队大臣,统兵赴台。

十五年前,两人领兵金川时,阿桂为主帅,海兰察乃参赞大臣,十七岁的福康安是他的下属,为领队大臣。

三年前,镇压甘肃回民起义时,阿桂依旧是主帅,而海兰察与福康安则同为参赞大臣。

今年,征战台湾,老将阿桂在京中部署,嘉勇侯福康安则成了主帅,海兰察依旧是参赞大臣,但福康安深知海兰察的作战能力,是以对他十分尊重,并未有丝毫怠慢。

十月,乾隆所调两广兵士五千先至,本欲继续前往鹿港,但海上有飓风,不可渡,整军于厦门。

科举失利的曾大源、郑光策曾因得罪和而无缘仕途,得知福康安军至厦门,便上书福康安,说明一些起义军里的农民是被迫造反,等待朝廷救援,又表明愿随福康安渡海,为反击起义军出谋划策。

福康安礼贤下士,对两人很是尊敬,答应带他们同去。

直等到二十八日,忽得顺风,一昼夜即抵达鹿港。

十一月一日,福康安等人渡鹿港,登岸后由新埤进军。

海兰察只会打仗,不善陈词,福康安的身份也不宜上前,这游说之任便落在了郑光策身上,经他一番慷慨激昂的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威逼利诱之下,倒真为清军争取了部分民众,其余不怕死的,只能刀戈相向!

而后清军包围诸罗县的农民起义军,双方交战,战至仑仔顶,农民军继续抵御,福康安不意慢战,令军队原地不动,欲亲自上阵。

海兰察不愿让他冒险,"大帅!由老海上阵即可,您该留军指挥坐镇!"

"亲征方能鼓舞气势!你只管顾好自个儿,不必怕我给你添乱!"

"我不是这个意思……"

然而未等他说完,福康安已下马,高声指挥号令,"其他人观战,巴图鲁勇士跟我冲!"

一呼百应的阵势,容不得海兰察多想,只能先冲锋上阵再说!

说真的,海兰察的确害怕福康安意气用事,若真出了意外他可担当不起,但出乎意料的,士气大盛!没多久,起义军便溃不成军!

诸罗之围旦夕被解,福康安的军队进城时,城中官民皆外出相迎,听说朝廷的军队赶走了起义军,纷纷喜极而泣,喜其来而悲其晚矣!只因诸罗被围,一年多不曾安生过!

粮草将尽,百姓饥饿羸弱竟无人色,许多妇人怀中抱着骨瘦如柴的孩子,奄奄一息,马上的福康安见状,联想自个儿平日锦衣玉食,而这些人受苦受困,将要饿死,大丈夫也不由红了眼眶,心生怜悯,即刻派士兵纷发粮食。

士兵进言,说是行船装运不便,他们的粮食并不充足,若贸然纷发,万一战事持久,他们也将陷入困境。

岂料福康安竟道:"人命关天!救人要紧!粮草不够,再申报补给就是,再者说,诸罗被困多年,此仗该速战速决,早日收拾了贼首林爽文,我们也好返京